千年圣洁

一一个人,走了千年;一朵花,开了千载。谁能跨越千年而美丽?是周敦颐,人们仰慕千年的莲花君子,人们读了千载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中国思想史上,他的地位如禅宗的慧能,如西方的...

来源:互联网

作者:冯伟林


  五
  车流如织。
  走高速公路从永州濂溪书院到江西庐山,只花了十个来小时。而治平二年(1065年),周敦颐从江西虔州调任永州时,差不多走了一年,当然,他是走走停停。
  我追寻着周敦颐的足迹。庐山风景如画,有瀑布,有书院,有寺庙,有遗迹。山下不远,有周敦颐的故居,名曰濂溪书堂。
  我想,周敦颐来的时候,也是在这样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有鸟的鸣唱,有花的芬芳,有泉的叮咚。周敦颐是读书人,读书人都是自然的赤子,是自然山水“精神家园”的营造者。周敦颐纵意游览,与庐山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亲切交流,进行心灵的吸取与补偿,进行精神的输出与赋予。他到陶渊明的故居看了看,决定沿着莲花峰的溪流走下去,走到水面宽阔的地方筑屋而居。
  水面宽阔的地方离县城不远,从公堂回来,不需要走很远的路程。
  这是嘉佑六年(1061年)的事情。
  周敦颐这次是以国子监博士身份来做虔州通判的。庐山在虔州境内,虔州即北宋时的赣州,是个大郡,管辖十县。而通判是仅次于知州的要职,无论是上报还是下发文书,都必须知州与通判同署才能生效。
  周敦颐心情舒畅。在公务之余,他喜欢到居室的溪边漫步,这溪流与故乡道州的溪流很相似,清清的,照得见人影,能找到儿时的影子。溪里还有莲花,像翡翠和玛瑙。
  他一生都与莲花有缘。出生的时候,正是莲花盛开的时节。后来,不管到哪里生活,居屋前面总有一池莲花。现在,他又命家人在溪里种莲,“挖池种莲”,一打开门,就见红莲和白莲在碧翠丛中昂首。
  周敦颐置身荷塘,忘却一切。他不明白,陶公何以爱菊?菊花淡雅,开在篱边墙角,似有避世之意,故谓隐逸,隐者如菊,但有几人能像菊花一样甘当寂寞的隐者?牡丹常于名园大圃中抖现芳姿,被视为宫廷花魁,故谓之富贵,凡夫俗子,谁不想富贵?还有梅花、兰花、玫瑰……可最了不起的还是莲花。顶风冒雨在水中,是积极进取的姿态,是不为环境屈服而坚决与之争斗的姿态。古往今来,多少人有这种向上姿态?
  想着想着,周敦颐加入了满塘的莲花。天人合一,莲花是他,他是莲花。
  周敦颐与莲的对话,是一种心灵的创造活动,它是文化的、哲学的、审美的、宗教的,而其结果就是一种充满哲学智慧的生命情调和生活美学意趣的诞生与成熟了。
  周敦颐心动。于是,中国人就有了《爱莲说》,有了君子人格的象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嘉佑八年(1063年)五月十五日,周敦颐邀同僚余杭钱建侯、沈希颜同游罗田岩。沈希颜是书法大家,周敦颐一时兴起,将《爱莲说》交给沈希颜刻在罗田岩的悬崖上。
  《爱莲说》就这样公告于众。
  从濂溪书堂出来,我驱车到罗田岩。罗田岩实际上是一座属丹霞地貌的山,坐落在赣州的于都县,贡水绕山而过,山上有华岩禅院,朗经诵佛之声不绝于耳。
  摩崖石刻是罗田岩的一绝。崖壁上,有岳飞、文天祥、黄庭坚、朱熹等名人的题刻,不过大多已漫湮崩脱,模糊难识。找来找去,我没有看到《爱莲说》的影子。不远处有濂溪阁,里面有刻着《爱莲说》的石碑,却是后人的手笔。
  风雨侵蚀,逝者如斯。物质的东西灰飞烟灭,独有这株莲花,千年不败,圣洁无比。
  不知怎么,我忽然想起五代鹿扆为哀悼后蜀灭亡写的《临江仙》:“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几株莲荷,在月照露冷之夜默默开放,伴随着几分寂寞与凄凉。在这之前,《诗经·陈风》也说:“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莲的遭遇如此冷漠,如此凄凉。
  只有到了宋代,到了周敦颐,莲荷便扬眉吐气了。一百一十九字的《爱莲说》,按朱熹的说法是:“闻道移根玉井房,开花十丈是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从此,读书人无不诵读《爱莲说》,“凡塾师童子辈传诵者多”。一诵《爱莲说》,尘埃百不干!
  读《爱莲说》的时候,我年纪尚小。傍晚斜阳,小荷才露尖尖角。荷塘边,母亲领我诵读《爱莲说》,一声声,有如天籁。母亲在我心里种植的莲花,一生一世,香远益清……
  六
  在无锡苏家弄,我拜谒过东林书院。东林书院的名字总是令人想到秋林古色的气韵。门前的对联曾经深深地锲在我的心底,锲入了我们民族的政治文化史: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对联是明代顾宪成写的。顾宪成曾领着一班文化人走进东林书院,进行悲壮的文化远征。后来,皇帝不满意他们,将他们一个个杀头,将东林书院夷为废墟,不许存留寸椽片瓦,连院内的树木也被砍伐一空。当然,有很多经典,包括周老先生的《爱莲说》《太极图说》和《通书》都在焚毁之列。
  东林书院曾是周敦颐的学生程颢、程颐的弟子讲学之地,“吾道南来,原系濂溪一脉”。
  押赴刑场的时候,东林党人高歌“十年未敢负朝廷,一片丹心许独醒”。
  要杀头了,还要喊皇帝万岁,这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这就是儒家士人严守道义、坚持真理的殉道精神。在他们之前,或是在他们之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道德追求,多是一幕一幕的悲剧结局。造成悲剧结局的原因,各个时代虽不尽相同,但悲剧结局的现实,竟使知识分子的“宇宙意识”,往往通过民族意识的形式,表现为浩然正气、铮铮铁骨。
  这正是周敦颐倡导的精神。

交流互动

发表言论
暂无评论

昵称*

我说两句:*

点击提交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